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建立西醫基層總額支付制度績效指標

  • 資料來源:全民健康保險會
  • 建檔日期:106-02-06
  • 更新時間:106-02-06

建立西醫基層總額支付制度績效指標 摘 要 全民健保實施後,充分保障民眾的基本就醫權利。但是,由於支付制度之設計,使得醫療費用成長遠高於保費收入成長,造成健保局面臨到相當吃緊的財務危機。在不易調整健保費率的情況下,健保局加強節流的措施,例如:嚴格的醫療審核、提高部分負擔、合理門診量制度等,一連串的政策,顯示出政府對醫療產業的關切,而其中總額支付制度的實施,尤為甚者。為了因應財務危機,健保局根據醫療服務型態與特性,於民國87年7月率先實施牙醫門診總額支付制度,繼而於民國89 年7月實施中醫門診總額支付制度,基於基層醫療產業受到全民健保支付制度設計不當所導致的諸多問題,全民健保為了有效分配醫療資源、加速整合醫療體系,並鼓勵提升醫療效率及品質,促進醫療費用結構合理化,及提升專業自主與尊嚴,達到合理協商並控制醫療費用的目的,於民國90年7月實施西醫基層總額支付制度。 但是每年一定額度的預算,基層診所對總額支付制度執行成效如何,必須有一套完善的指標予以監測,因此透過本研究制定基本的監測指標以了解西醫基層執行之成效。 本研究參考國內外相關之指標與文獻,首先擬定了西醫基層總額支付制度草案,舉辦了四場以上專家學者座談會,經過與會之專家學者討論後,建立了“保險對象就醫權益指標”、“專業醫療服務品質指標”、“醫療效率指標”、“均衡醫療發展指標”、“預防保健指標”、“西醫基層總額執行委員會執行成效指標”等六大指標構面,共包含42項細指標。並依指標的內容與現實狀況考量將指標的監測頻率,分為每年、每半年或每季,資料來源分為初級資料或次級資料,監測範圍分為全國或六個健保分區。同時也針對各指標的重要性、相對權重、資料蒐集與指標執行的困難度及政策可介入改善的程度加以評估。六個指標構面中以保險對象權益的平均重要性最高,各區西醫基層總額執行委員會執行成效的資料收集與執行困難度最高、政策介入性最低。 本研究將績效測量與支付制度相結合,發展建立出此套績效測量指標後,希望能提供衛生署與健保局對西醫基層總額支付制度之績效評估與監測,以期能提高台灣地區西醫基層醫療服務品質、效率及達到控制醫療費用與均衡資源分佈的目的。但是,無論指標系統之制訂如何完美,仍然必須定期依據當時的醫療環境、市場、或政策需要作一適當的更新與調整,才能反應未來之情形與符合未來之需要。 關鍵字:績效指標、總額支付制度、西醫基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