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理論 中醫在診斷疾病的過程,明顯地,具有直觀模糊性,在症狀的表達與描述上都是模糊的,不可名狀的,我們可以從病患口述症狀時,有人對於某些症狀特別敏感,有人遲鈍,看出這個特性,因此有人將這種臟腑感覺稱為模糊感覺。而中醫師在判斷疾病時亦佔有極大的主觀性。同時中醫的證候是動態地反應出疾病的階段本質,證與證之間呈現過渡性,因此證與證之間的臨界線是模糊不清。而不確定性、模糊性則是對象在連續性運動以及質的不斷轉變中的意念投射。也因此中醫在病理、辨證、藥理所具備非常突出的模糊性,更能客觀地反應出疾病瞬息萬變、治療性質複雜的特性,與西藥比較起來,中醫藥物的覆蓋域值相當寬,適應時限較長,因而能取得穩定而根治的療效。這正是中醫從疾病的動態變化過程中,觀察疾病發展規律而特有的思維方式。 本研究運用模糊集合理論的觀念並配合中醫施治的辨法,嘗試找尋一種新的智慧型的中醫診斷模型,將中醫診斷過程數理量值化。中醫的診斷過程包含很多不確定性:症狀與症狀之間,症狀與疾病之間,以及診斷法則本身,甚至還包括醫生主觀經驗的認定及病患口述症狀時的主觀感覺。本研究運用量值分級的概念,將症狀與證的關係給予模糊分級,分級的目的在於將症狀歸屬於證的重要性程度予以量級化,並且藉由建立症對症的模糊關係,來解決由於症狀的量級變化產生證型轉變的效應,並且考量症狀與症狀間的模糊關係,使得症狀對證的模糊關係更加合理。此外,本研究運用廣義的代數和演算法來模擬中醫師將症狀集的信息累計加重的思維過程。透過本數理模式所架構出來的診斷模式,可以依病患不同的症狀集,而診斷出不同的證,從而實踐中醫在於辨證論治的特色。本研究以辨識慢性日型肝炎的證型做為實例應用的探討。 本研究資料由中原大學醫工研究所翁清松教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