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facebook
  • line
  • twitter
  • 列印
  • 回上一頁

DOH85-CM-015 針刺鎮痛有效反應與無效反應之分子生物學機轉 C-fos細胞致癌基因在大白鼠脊髓背角之反應

  • 資料來源:中醫藥司
  • 建檔日期:85-08-30
  • 更新時間:109-04-06

針刺鎮痛有效反應與無效反應之分子生物學機轉 C-fos細胞致癌基因在大白鼠脊髓背角之反應

孫維仁 
台大醫院在人體及動物的針刺鎮痛的研究報告中顯示,並非所有的受測對象都可以獲得止痛,約30~50%無法得到,這就是目前所熟知的針刺「有反應者」(respondre)及「無反應者」(non-responder)。研究顯示:這種現象不僅是與生俱來,往往隨著反覆刺激或外在藥物的施與而有巧妙的改變。近年來的研究指示:經由類嗎啡拮抗劑可以使「有效反應」轉成「有效反應」,反之,內源性類嗎啡分解酵素拮抗劑可以使「無效反應」轉成「有效反應」,而且電針耐受性的現象似乎也和這種動態的轉換息息相關,可惜有關的分子生物學機轉卻無人報導。

以c-fos細胞致癌基因(proto-oncogene)活動度來作為實驗動物疼痛的指標,是近年來疼痛學研究中嶄新的方法,它不止在神經核中可以用型態學的方法固定,量化和比較,且其精確性、可重覆性、及穩定性遠比傳統的行為觀察更為優益,而更重要的是c-fos的誘導與調節機制,已在分子生物學的研究中得到強烈的佐證,與細胞內訊息傳遞息息相關。82年度暨83年度的計劃中,我們已經發展出穩定的電針刺激大白鼠模式,並且比較其c-fos細胞致癌基因在脊髓後角區的數量與分佈型態。利用這些優點,我們比較電針刺激後,有止痛反應與無止痛反應的大白鼠在脊髓背角F os樣免疫反應(Fos-ike immunoreactivity;簡稱Fos-LI)的差異,同時又比較各種嗎啡受體的拮抗劑(分別是μ受體:naloxone,δ受體:ICI74864,及κ受體:naltrexone),及內源性類嗎啡分解酵素的抑制劑(D-phenylalanine,簡稱DPA)注射後,對老鼠疼痛行為及Fos-LI表現上的改變,以探討這兩種不同的電針刺激反應,其分子生物學機能是否有不同的表現。

雄性Sprague-Dawley大白鼠,在清醒下先以電針刺激前後閃尾延遲時間(tail flick latency)是否延長來決定分出反應鼠與不反應鼠兩組。每組分別施打:(一)控制組(Saline);(二)Naloxzone(10mg/kg);(三)Naltrexone(20mg/kg);(四)ICI74864(50mg/kg);(五)DPA(250mg/kg);並? I以電針刺激於左側足三里穴共一小時,閃尾試驗每隔30分鐘作一次,至電針刺激結束後一小時止,觀察反應鼠與不反應鼠注射前後對疼痛的閥值是否改變。最後所有老鼠電針刺激結束後一小時(即最後一次閃尾測試作完)均犧牲,取出脊髓進行c-fos免疫組織化學法染色,作兩組脊髓背角 c-fos表現的型態分析,最後綜合行為觀察及Fos-LI計量及分佈情形,進行討論。

關鍵字:acupuncture, c-fos protooncogenes, tail flick test, responder/non-responder, naloxone, naltrexone, ICI74864, D-phenylalan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