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已於今(114)年進入超高齡社會,為呼籲社會大眾對老人保護議題的關注,衛生福利部於本(114)年7月15日(星期二)舉辦「生命因關心而無憂-安心守護、樂活相伴」終止家暴系列記者會,邀請高雄醫學大學法醫病理科尹莘玲醫師介紹老人受暴常見的傷勢及驗傷機制,並邀請台灣老人暨長期照護社會工作專業協會張宏哲理事及高雄市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中心鄭慧敏組長,分享老人虐待案件常見的樣態及服務策略,以提升社會大眾對老人受虐的敏感度,並鼓勵老人及早求助,以確保老人享有安全且尊嚴的生活。
依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近5年來我國老人保護通報案件逐年增加,其中以直系血親卑親屬暴力尊親屬(即(孫)子女對老年(祖)父母暴力)為大宗,占整體通報案件55%,顯示家內世代間的暴力衝突亟需關注。根據113年統計,受暴類型以精神暴力最多(佔53%)、肢體暴力次之(佔37%)、第三為騷擾(佔30%)、經濟暴力(佔2%)。這些衝突情境多圍繞在親子互動不良、(孫)子女身心狀態不穩定,以及家內金錢爭執等,凸顯及早改善子女與老年父母之親子互動關係、引進資源穩定(孫)子女身心狀況,並妥適處理家內財務糾紛的重要性。
實務也發現,當老年人遭受子女施暴時,往往因為複雜的情感與現實考量,或是擔心報案會導致他們受罰,使得案件難以及早被發現與介入。對此尹莘玲醫師分享了臨床老人虐待案件常見的傷害類型與辨識重點,強調及早辨識與介入的重要性;張宏哲理事則指出老人保護案件中的老人與子女常見緊密依賴卻衝突的親子關係,許多老人因親情無法割捨,而反覆回到剝削和暴力的情境,爰鼓勵老人應及早進行財務信託與授權安全等財務管理、建立家庭公開討論文化、及提高社區敏感度等預防性策略。另鄭慧敏組長則透過具體案例說明實務上如何透過驗傷機制、依職權聲請保護令、警察約制告誡,及引入照顧資源等策略,連結社工、警政、衛政、司法等體系共同協助受暴老人及其家庭支持及服務,以協助其改善家庭資源及互動關係。
面對親情與暴力的困境,衛生福利部呼籲,老人保護案件已成為威脅銀髮族晚年生活品質與生命尊嚴的風險因子,唯有「及早避免」與「及早求助」才能解除危機。衛生福利部呼籲維護老人是我們共同的責任,成年子女學習承擔自我責任、關心與愛護父母,並與父母建立平等尊重的關係。並鼓勵老年父母面對成年子女的剝削與暴力,勇於尋求外部協助,維護自身權益,活出自信且獨立的晚年生活。另老人保護工作不僅是單一家庭的責任,更是整個社會應共同承擔的課題。為有效減少老人遭受家庭暴力事件,衛生福利部呼籲社會共同努力,建構使家庭勇於求助、老人在地安老的高齡友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