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首頁
- 焦點新聞
攝護腺癌篩檢降低死亡率證據尚不足 民眾篩檢前須先充分了解利與弊
-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
- 建檔日期:100-08-05
- 更新時間:100-08-05
臨床上,某些篩檢發現的攝護腺癌,終其一生也不會出現臨床症狀,而攝護腺癌治療常發生性功能降低、泌尿問題及其他副作用,反造成患者極大困擾。且現有證據尚不足以確定攝護腺特異抗原(prostate-specific antigen, PSA)檢查對其提供攝護腺癌篩檢是否利大於弊。所以,行政院衛生署邱文達署長特別呼籲,民眾在做檢查前需充分瞭解PSA篩檢的優缺點以及攝護腺癌治療後對生活品質的影響,再決定是否要做攝護腺癌篩檢。
攝護腺癌的進展緩慢,有人終其一生也不會出現臨床症狀
攝護腺癌為男性常見的癌症,好發於60歲以上的年長者,目前攝護腺癌為國人男性癌症發生率排名第5位(97年),死亡率排名第7位(99年)。但相較於其他癌症,攝護腺癌的腫瘤進展較緩慢,有些人雖然得了攝護腺癌,但終生都不會引起健康的問題,亦不會死於攝護腺癌,然而有部分人的攝護腺癌除了引起健康問題之外還會轉移到身體其他部位。
目前主要的攝護腺癌篩檢方式為攝護腺特異抗原(PSA)及肛門指診二種。PSA數值愈高表示攝護腺愈可能有問題,但PSA數值會受到年齡、種族、攝護腺肥大、攝護腺感染、某些醫療程序的因素影響數值。而肛門指診為僅能碰觸到局部的攝護腺是否有硬塊或結節的現象,容易遺漏較小的腫瘤病灶。
攝護腺癌篩檢對總死亡率沒有影響
針對PSA廣泛篩檢攝護腺癌是否能降低死亡率的議題,2009年美國追蹤1993至2001年76,693位55-74歲男性發現,篩檢組每年每萬人有2人死於攝護腺癌,而控制組則是每年每萬人有1.7人,結果發現PSA檢查並無法降低攝護腺癌死亡率,且兩組總死亡率也沒有差距。而2009年歐洲研究針對90年代182,000位50-74歲男性的研究結果則顯示,追蹤8年後攝護腺癌死亡率在有做PSA這組下降20%,不過總死亡率並沒有差異,但發現有伴隨過度診斷及過度治療的問題,其中在篩檢組估計約有50%有過度診斷情形。2011年瑞典針對1987年9,026位50-69歲男性之臨床試驗研究,追蹤20年後結果亦發現篩檢組及控制組的死亡率沒有差異。
而,美國預防醫學委員會(USPSTF)指出,性功能降低及泌尿問題為攝護腺癌治療後12個月最常見的副作用,其他症狀如腸道問題、乳房腫脹及潮熱。但由於某些篩檢發現的攝護腺癌,終其一生也不會出現臨床症狀,讓前述的傷害顯得格外重要。日前就有一項報導,高雄知名整形醫師就因誤判為攝護腺癌進行手術後出現多項尿失禁、排便困難和性功能障礙等後遺症。
民眾接受攝護腺癌篩檢前,須先充分了解其風險及優缺點
依據USPSTF在2008年之建議,雖然PSA檢查可以偵測早期的攝護腺癌,但針對75歲以下男性,現有證據尚不足以確定對其提供攝護腺癌篩檢是否利大於弊。美國癌症學會(ACS)建議,預期壽命尚有10年以上之無症狀男性,從50歲開始,應讓民眾在瞭解有關PSA篩檢之風險、潛在好處及不確定性後自行選擇。
國民健康局邱淑媞局長指出,目前尚未有充分證據說明執行攝護腺癌篩檢可以降低死亡率,且有足夠的證據顯示,治療經篩檢發現的攝護腺癌,會引起中等至重度的傷害,如陽萎、尿失禁、腸功能損傷或死亡,因此,建議民眾在做檢查前需充分瞭解PSA篩檢的優缺點以及攝護腺癌治療後對生活品質的影響,再決定是否要做PSA篩檢。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