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控制體重恢復身材可減少心臟病風險

  •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
  • 建檔日期:100-09-29
  • 更新時間:100-09-29
針對國民健康局於2002年完成的「台灣地區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盛行率調查」6,600名15歲以上個案,於5年後(2007年)追蹤發現,體重過重及肥胖(身體質量指數BMI≧24)但無心臟病之民眾,每1千人會有68.4人發生心臟病!但如果這群體重過重及肥胖的民眾能夠減輕體重,將BMI下降至正常範圍,就可以減少23.3%的人發生心臟病(表1)。

15歲以上體重過重及肥胖的國人發生心臟病的原因有3成是因過重及肥胖造成
上述追蹤調查亦顯示,體重過重及肥胖(身體質量指數BMI≧24)造成心臟病發生的可歸因危險達3成,亦即表示15歲以上體重過重及肥胖的國人發生心臟病的原因有3成是因過重及肥胖所造成的。BMI≧24之女性發生心臟病的可歸因危險達36.8%較BMI≧24之男性發生心臟病的可歸因危險(23.8%)高。另15歲以上民眾因BMI≧24導致心臟病之風險是體重正常者(BMI 18.5~23.9)者的1.48倍,而腹部肥胖者(腰圍男性≧90公分;女性≧80公分)導致心臟病之風險亦較一般人高1.37倍(表2)。

過重及肥胖之心臟病患,4成沒有做任何體重控制!
肥胖是一個世界性的議題,依據國民健康局98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20歲以上成人過重及肥胖比率為42.7%(男性:51.8%,女性:33.5%) (表3);其中20-64歲過重及肥胖者中,只有將近3成(27.9%)執行減重,近半數 (44.5%)沒有做任何體重控制,尤以男性較為明顯,另,沒有做任何體重控制的百分比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加(表4)。
另對於已經患有心臟病之民眾,是否會因此而進行體重控制呢?根據前項調查結果顯示,20~64歲有過重及肥胖情形之心臟病民眾,採取控制體重者僅有6成多,仍有進步的空間(表5)。

飲食及運動是擺脫肥胖的不二法門
健康飲食及規律運動已被證實是控制體重的有效方式,98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顯示,有四分之三民眾以飲食自我控制為主要方法,半數以上民眾透過多運動來控制體重。今年健康局致力推動肥胖防治活動,並由總統及副總統領軍支持,號召全民共同甩油60萬公斤。透過各縣巿衛生團隊的協助,指導民眾正確的減重方式及維持健康體重,並藉助團體的力量,互相提醒,一起實踐「聰明吃、快樂動,天天量體重」的健康技巧,落實飲食健康化、運動生活化的健康生活習慣,達成全民減重600噸之目標。

世界心臟聯盟(World Heart Federation)在2000年訂定每年9月的最後一個星期日為世界心臟日,並發起全球性宣導活動,目前全球有一百多個國家同步舉行響應心臟血管保健宣導活動。今年世界心臟日(9月29日)之宣導主題為「One world, One home, One heart」:

「One World」:全球每年因癌症、糖尿病、心臟病、中風和肺病等慢性病死亡的人數約3600百萬人,這些非傳染性疾病的頭號殺手為心臟病、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約佔5成,透過改善家庭成員間的健康行為,可以預防和控制心臟疾病和中風。

「One Home」:以家為出發點,落實健康生活形態,如(1)不要吸菸;(2)採取健康的飲食-天天五蔬果;(3)多活動:家人每天花在電視機前時間少於2小時以及和家人至戶外活動;(4)知道自己血壓、血糖、血脂、腰圍及BMI的數值,以瞭解自己有無心血管疾病風險,以維護心臟健康。

「One Heart」:懷疑家人有心臟病發作,需立即尋求醫療幫助。有7成的心臟和呼吸突發事件發生在家中,家人可以儘速幫助病人。如果出現心臟病徵兆(胸悶、左前胸或上腹部有壓迫感、胸痛、呼吸困難或感覺消化不良、心悸、冒冷汗,合併暈眩、疲倦無力、噁心、嘔吐等症狀),要儘速就醫。

國民健康局與中華民國心臟學會、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配合「世界心臟日」宣導,訂於10月2日(星期天)下午1點30分在台北美麗華百樂園水舞廣場辦理「全球護心,家家齊心」衛教園遊會,讓民眾認識心臟血管疾病危險因子,以及透過維持健康體重,聰明吃、快樂動、戒菸等健康生活模式之採行,建立正確護心好習慣。歡迎各位朋友們一起參與當天的活動,更清楚如何保有一顆健康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