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首頁
- 焦點新聞
想生要趁早! 生育有時鐘, 超過33歲有困難,超過40歲很拚!
-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
- 建檔日期:100-10-09
- 更新時間:100-10-09
晚婚、遲育浪潮正衝擊臺灣,國民健康局97年「第十次家庭與生育力調查研究」調查設籍台灣地區年滿20歲至49歲女性顯示,未婚婦女有四成四(44.43%)將來願意結婚,但年齡越高,結婚意願越低;女性初婚年齡中位值自民國69年的約23.4歲延後至98年約28.4歲;婦女生育第一胎年齡自69年的約23.5歲,延後至98年近29.3歲。依內政部出生登記統計資料98年生母年齡結構分析,以30~34歲的產婦比率最高,達37.8%,而35~39歲也佔達12.6%,40歲以上有1.8%。可見晚婚、遲育已成為社會普遍的現象,但亦隨之衍生不孕問題。
由於晚婚與遲育,治療不孕的需求因而增加,十年來,人工生殖出生子女數已由87年的2,317位嬰兒增加到98年的3,464位(表1),佔當年度出生數之比例由0.9%(2,317/271,450)提高至約1.8%(3,464/191,310),成長近2倍。若再就98年各生母年齡層之出生數與人工生殖子女佔出生數之比率(表2)來看,年齡層越高的母親,以人工生殖出生所佔的比率越高,顯示隨年齡增高,因不孕症而需借重人工生殖才能生育的比率也越高。國民健康局呼籲國人,想生要趁早!以避免超過適合生育年齡以後,不易自然懷孕,需要借重人工技術,非常辛苦。而已婚夫妻若發現在未避孕情況下,超過一年仍無法自然懷孕,最好及早就醫,瞭解原因,尤其是年過30的已婚夫妻,更是要把握生育時鐘,千萬別因忙於事業或心存觀望,磋跎光陰,後悔莫及!!
衛生署署長邱文達指出,不論是到哪個機構進行人工生殖,「年齡」都是影響人工生殖成功率的重要因素。根據國民健康局98年的全國統計來看,在33歲以前,人工生殖大致可達三成的活產率(成功懷孕並生下活胎),但33歲以後,懷孕率與活產率就快速下降,到41歲剩下不到一成的成功生產機率,到45歲以後幾乎很少人能成功。由此看來,民眾想生,一定要趁早,33歲起成功率明顯下降,一旦拖到39歲,就只剩年輕時之一半活產率,將會事倍而功不到半,到40歲以上更低,真的是很拚了!!(如圖1)。
分析我國十年(87至98年)之人工生殖實施結果,可明顯看出37歲以下人工生殖之活產率已比過去提高約7%,但大於40歲之人工生殖活產率則無明顯變化(圖2)。再次顯示,不論科學如何進步,女性生育仍有難以突破的生物時鐘。
生育的黃金期,常常也是職涯打拚的黃金期,國民健康局局長邱淑媞提醒有生育意願的民眾,絕對要注意生育時鐘,錯過黃金期,再卓越的技術也難以幫上忙!想生,最好趕在33歲以前做人成功!超過38歲就會事半功倍,40歲以上很難!千萬不要因為忙碌而輕忽或鐵齒,否則,將可能留下終身的遺憾!另若需實施人工生殖,請民眾務必尋求合法之人工生殖機構施行,並與醫師溝通較適合的人工生殖方式及胚胎植入數。
此外,由於人工生殖收費昂貴,民眾希望政府公布各機構成功率資料。為此,國民健康局乃就96-98年衛生署許可之人工生殖機構35歲以下婦女施術結果成功率進行統計,並邀專家討論後,提供初步分析結果(表三),供民眾參考。經統計,全國計有34家人工生殖機構上榜,其96-98年35歲以下婦女施術結果成功率在全國平均水準或以上。不過,國民健康局強調,實務上,影響人工生殖成功與否的變數很多,包括: 個案本身的因素(例如:年齡、不孕症的原因、卵巢功能、個案病情之複雜度與困難度等),機構因素(例如:醫護人員的訓練狀況與施術經驗,設備與實驗室專業度,選擇病人適應症的條件以及整體服務品質與品管)及植入胚胎數之多寡等。由於35歲以下婦女卵巢功能之個別差異性較小,故此次分析,乃僅以各機構35歲以下婦女之施術結果納入比較,且治療週期數未達60之機構,由於個案太少,統計上易有較大誤差,亦不納入計算。該局同時強調,雖然該局已就各機構之個案年齡分布進行校正, 但技術上尚無法控制所有因素;例如有些生殖機構或有可能因收治的病患難度較高,或植入的胚胎數較少,而致成功率較低,未必一定是該機構品質不好,因此名單只能做為參考。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