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facebook
  • line
  • twitter
  • 列印
  • 回上一頁

產後缺乳之中醫藥典籍彙編發表會

  •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
  • 建檔日期:99-01-13
  • 更新時間:99-01-13
母乳是嬰兒最理想的天然食品,含有各種促生長激素,不僅最適合小兒的消化吸收,更可增強幼兒的免疫力,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及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呼籲母親們要哺育母乳至少四個月。另一方面,哺乳亦有利於母親的健康,可以促進子宮的收縮,減少產後的出血。因此鼓勵母親哺餵母乳,已成為先進國家增進人民健康的重要工作。
惟部分嬰兒未能採喝母乳,考其主要原因之ㄧ就是母親乳量的不足。傳統民俗上對婦女之生產及哺乳期之生理調養相當重視,除了坐好月子、健康一輩子的觀念外,對於「奶水」的質量亦相當重視,坊間也有不同偏方在流傳。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於96-97年度委託財團法人長庚紀念醫院進行1年半之「產後缺乳之中醫藥典籍研究」,進行產後缺乳中醫理論的論述、辨證論治及驗方、針灸與藥膳等資料蒐集,提供民眾有效的調養與預防,如藥膳食譜、按摩推拿,以達到母乳保健、提升母乳哺育率目的。
該研究指出產後缺乳的主要病機有二,一是乳汁化源的不足,二是乳汁排出的困難。兩者可能同時發生,但有輕重之別,所以治療也有差別。若將產後缺乳以中醫辨證分型,臨床上至少有11種類型必須加以考慮,分別為:氣血不足、陰液不足、肝腎不足、腎陽虛衰、肝鬱氣滯、血瘀阻絡、水濕停滯、痰氣鬱結、瘀熱阻絡、心神不寧、肺氣失宣等,中醫治療方面則包括通乳藥、針灸以及食療等各種方法。
產後常用的通乳藥有:通草、木通、王不留行、穿山甲、漏蘆、王瓜根、瓜蔞仁、天花粉、路路通、絲瓜絡等,根據不同的病機配合相對應的治方再加以配伍選用。針灸也是治療產後缺乳的重要方法之一,最常用於治療產後缺乳的三個穴位就是:膻中、乳根、少澤;在此三個基本穴位下,對於氣血不足型,常加配用益氣、生血、益脾胃及脾、胃經的穴位,如:補足三里、脾俞、合谷、胃俞,可健運脾胃,而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針灸這些穴位可以補氣養血,而增加乳汁分泌;對於肝氣鬱滯型,則多配用厥陰經的穴位,如內關、太沖、期門、支溝等,有舒肝解鬱,寬胸理氣的作用,可促進乳汁的排出通暢。
食療也是中醫醫療的特色之ㄧ,尤其是產後的體質調理。從古籍文獻及近來發表的報告中,產後缺乳的常用食材有:1. 豬蹄、2. 鯽魚、3. 鯉魚、4. 鰱魚、5. 鯰魚、6. 墨魚(章魚)、 7. 河蝦、8. 紫河車(胎盤)、9. 赤小豆(或用紅豆)、 10. 花生、11. 蔥白、12. 甜酒釀、13. 豆腐、14. 芝麻、15. 金針菜(黃花菜)、16. 萵苣、萵苣子、17. 無花果等,配合適當的中藥,都有助於促進產後乳汁的分泌。
該會將上開研究成果彙集整理後,已經在97年12月編印出版「產後缺乳之中醫藥典籍彙編」專書,相關食譜在該書有專章介紹,可供參考,民眾可配合中醫師之診治來治療產後乳汁的缺乏,提昇母乳哺育率。
該會除上述「產後缺乳之中醫藥典籍彙編」專書外,尚有二百餘項出版品,民眾若對臺灣中醫藥相關主題有興趣的話,歡迎上網瀏覽該會出版品最新訊息(中醫藥資訊網http://www.ccmp.gov.tw/),並可至政府出版品展售門市五南文化廣場(400台中市中山路6號)、國家書店松江門市(104台北市松江路209號1樓)購買該會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