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facebook
  • line
  • twitter
  • 列印
  • 回上一頁

第2型糖尿病患服用二甲雙胍藥物可能降低罹患巴金森氏症風險: 臺灣族群之長期追蹤研究

  •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
  • 建檔日期:101-04-25
  • 更新時間:101-04-25
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之澳洲籍客座教授馬克華偉士醫師 (Mark L Wahlqvist),率領由國衛院與國防醫學院組成的研究團隊,長期追蹤研究發現20歲以上未服用第2型糖尿病降血糖藥物的糖尿病患者,其罹患巴金森氏症的風險是無糖尿病者的2.2倍。而50歲以上的糖尿病人中,相對於沒有使用藥物控制的糖尿病患,使用二甲雙胍不會增加罹患巴金森氏症的風險,但是單獨使用磺?類 (sulfonylureas) 口服糖尿病藥物者則會增加57%巴金森氏症的罹病風險。以此推測二甲雙胍 (metformin)治療糖尿病可能降低巴金森氏症的發生風險。
本次研究是依據健保局2000年之全國代表性80萬人承保抽樣歸人檔。當中有8.41%罹患第2型糖尿病;但36%糖尿病患者並未使用藥物控制病情。該研究之特色是模擬臨床試驗的精神,提高病例與對照的可比較性,以配對的方式減少研究偏差。
首先探討糖尿病患者罹患巴金森氏症的風險。經年齡及性別配對,再校正投保薪資後,20歲以上未服用降血糖藥物的糖尿病患者,其罹患巴金森氏症的風險是無糖尿病者的2.2倍。
由於巴金森氏症是種與老化極為相關的神經退化性疾病,故進一步探討年長糖尿病患者是否使用藥物控制與罹患巴金森氏症的關聯。經配對年齡、性別、醫院層級、醫院區域、共病指數 (Charlson comorbidity index),並校正投保薪資後,結果50歲以上的糖尿病人中,相對於沒有使用藥物控制的糖尿病患,使用二甲雙胍不會增加罹患巴金森氏症的風險,但是單獨使用磺?類口服糖尿病藥物者則會增加57%巴金森氏症的罹病風險。由於巴金森氏症診斷不易或常有拖延就醫的情況,考量診斷巴金森氏症日期之準確性,進一步分析,發現無論巴金森氏症的診斷日期是糖尿病診斷後之一年或兩年,單獨使用磺?類口服糖尿病藥物者,都會增加巴金森氏症的罹病風險;然而單獨或合併使用二甲雙胍者,在一至四年的診斷間隔期間,均不會增加罹病風險。
華偉士教授領導之團隊認為第2型糖尿病患者有較高罹患巴金森氏症的風險。糖尿病患者服用磺?類可能會增加罹患巴金森氏症的風險,但單獨或合併使用二甲雙胍則不會。類似的好處也可能從運動和適當的飲食獲得,因為飲食與運動關係到身體的能量調節,包括大腦組織和細胞。
二甲雙胍是源自法國紫丁香,用於歐洲傳統醫學,有助於控制血糖,在50年代開始在英法兩國用來治療糖尿病,被認為可能調節能量代謝細胞。這個藥物已被長期使用,是相對安全與便宜的。磺?類藥物則常用來刺激β細胞產生更多的胰島素。這兩類均是治療糖尿病的第一線藥物。
二甲雙胍屬於雙胍類降糖藥,其特點是不促進胰島素的分泌,而是促進組織對葡萄糖的攝取,對正常人血糖無明顯降糖作用,一般不會引起低血糖,比較安全。在糖尿病的防治過程中,二甲雙胍的運用已經越來越廣泛。
本研究成果已於4月10日於國際期刊Parkinsonism and Related Disorders線上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