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facebook
  • line
  • twitter
  • 列印
  • 回上一頁

未長先衰?國健局調查:過重及肥胖兒童 血壓血脂血糖異常率高達二成、二成三及一成四

  •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
  • 建檔日期:102-04-02
  • 更新時間:102-04-02
國民健康局於98年委託辦理「兒童肥胖之家庭因素研究」,結果顯示,體重過重的兒童,血壓、血糖、血脂異常比率幾乎是正常體重兒童的2倍,已成為慢性病的當選人。國民健康局邱淑媞局長呼籲家長正視孩子過重及肥胖問題,把握孩子的國小黃金期,以身作則,喝水、吃蔬果、做運動,孩子就會一起做,協助孩子培養一生受用的好習慣。
該研究以立意取樣,選擇台北市、台中市16所幼稚園及8所小學,研究對象為幼稚園大班及小學二、四、五及六年級全部學童,實際參加理學檢查人數共計6,480位,接受血液檢測人數為713位;結果顯示,過重及肥胖兒童血壓異常比率為20.0%、血脂異常比率為23.5%、血糖異常比率為13.6%,相較於體重正常兒童的12.7%、14.4%及7.7%,體重過重及肥胖兒童,其血壓、血糖、血脂異常比率幾乎為正常體重兒童者的2倍(附件1)。
依據教育部資料,每4個兒童就有1個屬於過重或肥胖(定義如附件2),肥胖兒童有二分之一的機率變成肥胖成人,肥胖青少年變成肥胖成人的機率更高,達三分之二,未來都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潛在病患;兒童過重及肥胖的問題,不只是提早成為慢性病候選人,還包括提高性早熟、缺乏自信、長不高等,家長應用關懷的態度,陪孩子健康吃、多運動,讓孩子以健康的態度和身體作朋友,給孩子全人健康發展。
以臺中市西屯區泰安國小L同學為例,目前就讀六年級的他,一年級入學時胖嘟嘟的體型讓他獲得「小熊維尼」的稱號,入學後在師長的鼓勵下加入學校的「樂活班」,爸爸也為了兒子的健康,每天陪他步行一段距離上學,經由家長及學校的努力後,他減少食用垃圾食物,也養成每天運動的習慣,並逐漸愛上籃球運動,順利回復正常體位。劉同學說:「喜歡運動之後,每天不去打球感覺怪怪的,我覺得流汗是一種很開心、很有成就感的感覺。」,劉同學的爸爸也表示:「兒子現在他看到炸雞排、可樂這些,比較會克制自己,而且親子的感情也因此變好」。
解決兒童肥胖問題的答案不在孩子,而是在大人身上,大人是什麼樣子、孩子就會是什麼樣子。家長應該把握孩子的國小黃金期,因為國小時期是一個人一生當中可塑性最高,最能接受大人引導的階段,想要孩子有健全的價值觀和好習慣,在此時下功夫,效果最好。
國民健康局邱淑媞局長在兒童節前夕贈送全國家長4項守護孩子健康小秘方,希望所有家長都能以身作則,經由生活實踐,形成健康生活圈,讓孩子從小做健康,長大增健康:
一、 健康採購:和孩子一起採購食物,教導孩子選擇對身體健康有幫助的食物,例如新鮮蔬果、鮮奶、糙米飯等,避免洋芋片、炸雞、速食等高油、高鹽、高熱量,卻容易造成過重或肥胖的食品。
二、習慣成自然,把健康置入生活中,用鼓勵取代禁止,以積極的鼓勵並提供健康選擇,取代「不要吃炸雞」、「不要喝可樂」等消極的禁止,例如孩子口渴時提供白開水、無糖茶,並且在孩子喝水時給予讚美;孩子無聊時,可一起至戶外活動,增進親子情感。
三、勿踩陷阱:千萬別拿不健康食物當獎賞或慶祝。家長要能明辨哪些是不好的食物,劃清界線,避免購買甜食或速食作為慶生或獎賞,而把這些不健康食物賦予歡樂、榮耀等美好與正向的聯結,等於是變相的鼓勵,若是及早建立這些食物對健康不好的聯結,那麼孩子即使偶爾吃,也較會知道最好有所節制。
四、親子共餐:多陪孩子吃飯或共餐,把好的事用身教言教融入生活,如果家長多陪孩子吃飯,帶頭吃蔬果,並表現出津津有味的樣子,甚至發出讚美,就會發揮潛移默化的效果,強化孩子對這些飲食的喜愛。

健康,不是口號,是每一天的生活,由家長以身作則開始,從小培養孩子多喝水、多蔬果、多運動的健康生活習慣,營造健康生活圈。全家動起來一起選擇健康的食物、聰明吃,從家庭出發,為我們的下一代營造更健康的未來。
小辭典:BMI值以體重÷身高(公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