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邱部長於第67屆世衛WHA大會第三天會議發言, 提出警告氣候變遷已對人類健康帶來重威脅,應積極因應

  • 資料來源:國際合作組
  • 建檔日期:103-05-21
  • 更新時間:106-06-16

衛生福利部長邱文達在日內瓦時間今天(5/21)早上,世界衛生大會(WHA)演說提出警告,氣候變遷已對人類健康帶來重威脅,如果我們再不積極因應,各種相關疾病將全面爆發,不僅危害老人、小孩的健康,抵抗力較強的成人也難以倖免。 
世界衛生大會每年都設定一個主題,今年主題是氣候變遷對健康的影響,194個會員國中,105國登記發言,台灣被安排在21日上午上台發言,我們是排在觀察員第一個。邱文達以國際著名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刊載的一段話提醒所有國家:氣候變遷是21世紀對人類健康最大的威脅(The Lancet " Climate change is the biggest global health threat of the 21st century. ")。 
台灣地處亞熱帶,在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的影響下,難以置身事外。1909年到2008年的近百年來,氣溫約增加攝氏0.8度,增加速度為每10年增加攝氏0.14度,近30年更有加速的趨勢。回顧過去44年來,全台灣強降雨倍增,與灌溉及水資源保育有關的小雨日數大幅減少;此外,台灣位於西太平洋颱風帶,2000年到2009年的10年間,侵襲台灣的強降雨颱風次數即達11次,並造成嚴重水患,相較於過去每10年約只有4次,增加3倍左右。 
邱文達說,氣候變遷影響健康的因素有三,分別是感染、緊急事故、環境變化的挑戰。在感染方面,極端氣候表現將會造成災難的增加,進而影響各類傳染性疾病的發生。台灣透過全民健保大型健康資料庫的實證數據顯示,與氣候變遷有關的傳染性疾病有四種,分別是登革熱、類鼻疽、鉤端螺旋體病及恙蟲病。 
其中,登革熱在2002年有過一次爆發5336個病例數的流行,2007至2013年的6年間,更由過去間歇性變成持續性群突發,不過病情經嚴密監測、通報及介入,每年都能控制在2000例以下,但境外移入病例卻有明顯增加的趨勢;類鼻疽過去10年來共發生3次群突發,總共發現86例,均在颱風強降雨後1~3週內發生;鉤端螺旋體病也在2009年莫拉克颱風過後,發生累計達130例的群突發;至於恙蟲病的發生率,則從2000年每10萬人口1.4人,增至2013年每10萬人口3.0人。 
在緊急事故方面,台灣風災、水災在近10年增加了近3倍,死亡及傷害也相對增加。根據台灣健保資料庫2000年至2013年統計分析發現,災後創傷症候群(PTSD)自2000年的每10萬人口50.1例,增加到2013年的每10萬人口60例。 
面對這些挑戰,台灣有系統完整的中央災害應變中心,可以因應22種災害,至於全國501家醫院也都建立緊急應變機制,並經醫院評鑑確保品質,每年進行數百場次的特殊空間及夜間演練。 
在環境變化方面,高熱、高濕度對死亡的衝擊最為顯著。台灣的研究顯示,死亡率可能大幅提升的熱指標溫度是攝氏35~38度,一旦超過這個指標溫度,濕度越高,死亡率也越高,老年人死亡率更高於一般年齡層族群。 
為此,台灣政府很早就設有「超低溫及超高溫關懷弱勢專案」,針對獨居老人、弱勢者及街友等,在最冷及最熱的天候下,給予最直接的關懷及預防,比如2012年最冷的月份,心血管、腦中風急診就醫通報量就增加11%,事先的宣導及預防可減少罹病及致死率。 
環境變化通常也會導致紫外線輻射的增加,台灣發現近10年白內障及皮膚癌個案有逐步增加趨勢,白內障患者出現年輕化現象。氣候變化也會導致空氣污染及過敏原的增加,根據台灣的健保資料庫顯示,近二十年來,過敏性疾病已從9.4%增至14.5%。 
邱文達強調,台灣非常支持世界衛生組織(WHO)對氣候變遷所訂的各項策略,成立因應氣候變遷的國家級跨部會委員會,針對氣候變遷調適制訂出政策綱領、行動計畫及短中長程計畫,且不遺餘力推動各項措施,包括衛生教育、出版刊物、舉辦研討會、宣誓減碳目標及加強與非政府組織合作,積極支持世界衛生組織對氣候變遷所訂的策略等,善盡世界公民的責任,且將和全球夥伴共同對抗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健康危害。 
迦納衛生部長指出,氣候變遷對撒哈拉沙漠以南的眾多非洲國家影響更大,該國以前常採用生物燃料,長期下來已帶來毀林、土壤變化及洪災的嚴重後果,因此該國政府除制定2025年採用5成天然氣的國家政策外,也發起每名兒童種一棵樹的全國性運動,以具體行動面對氣候變遷的威脅。 
波蘭衛生部長則提醒所有沿海國家,氣候變遷會導致海平面上升,進而造成內部移民的重大社會問題,不僅威脅到民眾的生活及生命,也對政府機構帶來重大衝擊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