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facebook
  • line
  • twitter
  • 列印
  • 回上一頁

衛生福利大樓綠建築標章

  • 資料來源:秘書處
  • 建檔日期:108-10-15
  • 更新時間:108-10-15

綠建築是什麼?

「綠建築」在各國有不同的名稱,定義及內涵也略有差異。

  • 日本:環境共生住宅(Environmental Symbiotic Housing),其內涵包括「地球環境的保全」、「周邊環境的親和」、及「健康快適的居住環境」
  • 歐洲:「生態建築」(Ecological Building)或「永續建築」(Sustainable Building),主要強調生態平衡、保育、物種多樣化、資源回收再利用、再生能源及節能
  • 美國:綠建築(Green Building),主要講求能源效率的提升與節能、資源與材料妥善利用、室內環境品質及符合環境容受力

    從積極面觀點,「綠建築」可定義為:「以人類的健康舒適為基礎,追求與地球環境共生共榮,及人類生活環境永續發展的建築設計」,都具有減少環境負荷,達到與環境共生共榮共利的共識。因此綠建築評估系統必須依據氣候條件、國情等的不同,而有所調整,並不是一體適用的。

      現今全世界約有26套的綠建築評估系統(如圖1),台灣為僅次於英國、美國及加拿大之後,第四個實施具科學量化的綠建築評估系統,同時也是目前唯一獨立發展且適於熱帶及亞熱帶的評估系統。

圖1 全球綠建築評估系統現況圖
圖1 全球綠建築評估系統現況圖

綠建築標章

      我國的綠建築係以台灣亞熱帶高溫高濕氣候特性,掌握國內建築物對生態(Ecology)、節能(Energy Saving)、減廢(Waste Reduction)、健康(Health)之需求,訂定我國的綠建築(EEWH)評估系統及標章制度,並自1999年9月開始實施,為僅次於美國LEED標章制度,全世界第二個實施的系統。

(表1)臺灣綠建築評估系統EEWH
大指標群 指標名稱 評估要項
生態 1.生物多樣性指標 生態綠網、小生物棲地、 植物多樣化、土壤生態
2.綠化量指標 綠化量、CO₂固定量
3.基地保水指標 保水、儲留滲透、軟性防洪
節能 4.日常節能指標(必要) 外殼、空調、照明節能
減廢 5. CO₂減量指標 建材CO₂排放量
6.廢棄物減量指標 土方平衡、廢棄物減量
健康 7.室內環境指標 隔音、採光、通風、建材
8.水資源指標(必要) 節水器具、雨水、中水再利用
9.污水垃圾改善指標 雨水污水分流、垃圾分類、堆肥

      綠建築標章制度在設計上包括了針對完工建築物頒發之「綠建築標章」、以及針對規劃設計完成以書圖評定方式通過的「候選綠建築證書」兩項,若要通過評定取得「綠建築標章」或「候選綠建築證書」,至少須取得四項指標,包括「日常節能」及「水資源」二項必要指標,及由其他七項指標任選兩項之選項指標。

      另為提昇國內綠建築水準,2007年完成「綠建築分級評估制度」,其綠建築等級由合格至最優等依序為合格級、銅級、銀級、黃金級、鑽石級等五級,而該分級評估制度除與國際趨勢同步,也是提升綠建築水準的有效策略,同時我國的「綠建築」可重新定義為「生態、節能、減廢、健康的建築物」。

綠建築等級標章(分五級)

      取得綠建築評定之建築物,原則可保證未來大約40年的使用階段,提供使用者省電20%、省水30%、省資源且舒適健康的居住環境。推行至2013年12月底止,國內已有4,300件綠建築標章或候選綠建築證書,預估每年可省電約12.13億度,省水約5,549萬噸(相當於22,196座國際標準游泳池的容量),其減少之CO2排放量約為6.91億公斤,這個量約等於4.64萬公頃人造林(約等於1,785個大安森林公園面積)所吸收的CO2量。

      此外,為擴大我國綠建築EEWH評估系統評估範疇,2012年內政部建立我國綠建築評估家族制度,完成綠建築評估手冊-基本型(EEWH-BC)、住宿類(EEWH-RS)、廠房類(EEWH-GF)、舊建築改善類(EEWH-RN)及社區類(EEWH-EC)等5類不同建築分類之專用綠建築評估手冊修訂,擴大我國綠建築EEWH評估系統評估範疇,使我國正式邁入綠建築分類評估時代。

資料來源:智慧綠建築資訊網

衛生福利大樓綠建築鑽石級標章

本部衛生福利大樓於2016年取得綠建築鑽石級標章
本部衛生福利大樓於2016年取得綠建築鑽石級標章

於設計上以聲、光、熱、氣、水之構想,呼應綠建築八大指標:

  • 聲:指配置策略阻隔道路噪音,利用土坡、植栽與退縮,作為緩衝空間以降低東西側道路及高架橋所帶來的噪音干擾。合院式的中庭,增加建築體與景觀的活動交誼性。
  • 光:指節約能源之建物皮層。使用反射性高之室內天花配合適量之採光,可減少日照時段照明設備之能源浪費;屋頂設置50 kWp之BIPV太陽能光電板以市電並聯之方式提供內部使用。
  • 熱:指減少都市熱島效應的建築物。為減少都市熱島效應,造成鄰近環境負擔,本大樓採用大量立體綠化,並增加建築物表面的粗糙度。配合中庭生態與景觀水池,有利於近地面層的微氣候改善,增加戶外環境的舒適度。
  • 氣:指創造地面層通風之建築型態。本大樓為符合節能大樓的需求,形成縱深大的平面,但仍需考量公共性高的地面層通風效果,氣流通過植栽降溫,讓公共及研究空間於春秋及夜間自然通風,可減少空調耗能及提升空氣品質。
  • 水:指建立完整水資源系統。利用屋頂及近40%建築面積,大面積收集雨水作為沖廁及澆灌植物用途;利用生態透水鋪面以及淨化水池,提升回收品質與利用率、增加土壤保水面積。

在評估系統上,本大樓符合八項指標項目

  1. 綠化量:
    • 採用原生與複層植栽景觀設計,提升基地生物多樣性
    • 保留原生植栽與老樹
    • 高樓層與屋頂綠化與生態草坡
  2. 基地保水
    • 透水性鋪面:透過引導與高程使地表自然排水,減少人工排水之結構體設施。
    • Cool Heart:雨水淨化後,做為噴泉水池,除提供動態造景,並可調節微氣候。
    • 盡量填方平衡,於基地內回填並綠化
  3. 日常節能
    • 建築物外殼節能計劃:整體設計之造型鋁版有效降低及解決外觀維護問題
    • 設置太陽能光電板:有效利用再生能源
    • 屋頂隔熱及反射漆:降低都市熱島效應
    • 建築座南朝北配置,東西面利用雙層牆阻隔西曬,避免外周區熱流造成室內空調負擔
    • 空調採環保冷媒及高效率空調主機+儲冰系統
  4. 二氧化碳減量
    • 採用輕隔間系統
    • 使用低耗能可回收再利用建材達22%
    • 使用當地材料達20%以上(36%)
  5. 廢棄物減量
    • 採用再生建材,於南向大量採用回收小山形磚
    • 執行營建廢棄物管理目標總量達80%
    • 盡量填方平衡,於基地內回填並綠化
  6. 室內環境
    • 高效率照明系統:電力密度(LPD)比LEED標準低20%
    • 隔音:以氣密窗隔絕噪音
    • 室內裝修建材:低逸散低汙染性之綠建材(如水性環保塗料、天然生態漆)
  7. 水資源
    • 屋頂及露台雨水收集。
    • 省水設備、省水馬桶、自動化沖洗感知系統等。
    • 水資源設計將日常生活用水量降低70%,設置「雨水貯集槽」 ,每年可回收雨水345公噸,收集之雨水經處理後再利用於廁所與植栽澆灌,每年可省水12,466公噸以上,並選用節水衛生設備及植栽選用原生耐旱之景觀設計以降低用水量
  8. 污水垃圾改善
    • 於地下二層設置汙水處理設施
    • 於地下二層設置垃圾集中室,以具體執行資源垃圾分類回收集廚餘收集處理。

附件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