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精準醫療的基石-國內人體生物資料庫發展年報

  • 資料來源:醫事司
  • 建檔日期:111-11-02
  • 更新時間:111-11-02

      時代雜誌(TIME)在西元2009年(民國98年)曾經報導Biobank(人體生物資料庫)將會是改變世界的十大創新科學理念之一。人體生物資料庫招募的對象主要有二類,第一類是招募社區民眾參與生物資料的定期蒐集,追蹤數年後有足夠參與者罹病時,即可比較罹病者和未罹病者的遺傳基因、生物標誌和生活飲食習慣的差異,找出可能的致病因子,屬於世代追蹤研究。畢思理(R.PalmerBeasley)教授早在西元1970年(民國59年)招募的臺北公保聯合門診(GECC)研究世代,以及在西元1991年(民國80年)招募的REVEAL-HBV研究世代,都是分別在公保門診或七鄉鎮市區招募研究個案,以問卷訪視蒐集個人基本資料、生活飲食習慣、個人及家族疾病史,並收集血液、尿液、指甲或黏膜細胞等生物檢體,予以凍存備用。第二類是招募已經罹患特定疾病之病例,以及未罹病的正常對照個案,進行遺傳基因、生物標誌和生活飲食習慣的差異比較,屬於病例對照研究設計。這些研究已經發現很多B型肝炎帶原者發生肝癌的風險預測因子,包括B型肝炎e抗原陽性、血清病毒量等,都被納入B型肝炎臨床處置指引當中。

      人體生物資料庫在符合各國倫理及法律規範下,招募對象以蒐集個人資料與生物檢體,建立高品質、多元、多次的生物檢體和健康資訊,讓研究者可以申請使用研究,使人類對疾病的預防、診斷及治療,邁向精準健康的新時代。因應基因體世代的來臨,我國於民國90年初,邀集學者專家及臨床醫師凝聚共識,建議成立具代表性之人體生物資料庫,長期追蹤臺灣族群之生物檢體標誌與疾病發生狀況,以探索疾病防治對策,增進國人健康福祉。

      藉由政府部門、學術研究單位、醫療機構的全力支持,截至今年(民國111年)國內已有35家人體生物資料庫成立,各自具有專精項目和特色。整體而言,國內人體生物資料庫蒐集的檢體範疇,涵蓋了健康人與特定疾病患者的血液、體液、病灶及正常組織、DNA、RNA等。

附件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