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facebook
  • line
  • twitter
  • 列印
  • 回上一頁

切-脈診研究

  • 資料來源:中醫藥司
  • 建檔日期:102-07-16
  • 更新時間:106-03-01

診是中國醫學獨特的診病方法,累積數千年來豐富的臨床經驗,根據脈象的變化來判斷人體臟腑的氣血、陰陽、生理與病理的狀況。脈診雖居四診之末,但在古代即用來驗證望、聞、問診所得到臨床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從而得出完整面,作為正確的診斷客觀指標。脈診需要用敏銳的手指觸覺、豐富經驗與理論根據,對病情詳加分析判斷,從病患的主訴、自覺症狀,醫師細心的觀察與檢查,再經由脈診來確立辨證論治的指標。   中醫脈學有豐富的典籍,從公元前7世紀扁鵲,《史記》記載"至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按著《史記、倉公列傳》記載西漢倉公淳于意醫師(公元前216一150年)的25醫案,即有記錄19種不同脈象。《內經》使用"三部九候診法"診脈,《難經》獨取寸口脈,形成"寸口脈注",東漢,張仲景(公元150一219年)《傷寒論》《金匱要略》的"三部診脈法"診脈,西晉王叔和(公元201一280元)所著《脈經》為中國最早的脈學專著,書中整理易於掌握容易辨識的24種脈象,為基本應用臨床診脈,確立指感形象的標準,首開脈象鑑別的先河。明代李時珍著《瀕湖脈學》記載27種脈象,且言淺意深,具歌訣場記易用。清朝,李士林著《診家正眼》,清《醫宗金鑑》,加上疾脈,共28種脈象。目前,一般中醫書籍都採用28種不同脈象。   醫師用食指、中指、無名指三指來診斷病患兩手的寸口,也即觸摸橈骨動脈的部位來辨別脈象。在橈骨動脈上分寸、關、尺三部位,又分別給予壓力,浮舉、中按,沉尋觸摸不同脈位。脈象是醫者切脈手指端接觸病者脈搏所感覺到的脈搏數、律、位、形、勢的變化。   現代醫學的研究,構成脈搏的形象,主要是心臟搏動(包括搏出量與搏出力)所產生的壓力、動脈管壁彈性與末梢抵抗力、血液粘稠度三個條件。正常脈搏的成因是心跳頻率、心臟活動節律、心臟射血功能、動脈壁彈性、小動脈緊張度、血管充盈度及神經、內分泌調節功能等多種因素綜合反映。脈搏波由升支和降支組成。升支和降支構成主波。降支上還出現兩個波和一個切跡,即潮波(壓力波)(重搏前波),降中波(重搏波)和降中峽(重搏波切跡)。脈波圖可反映脈搏應指的動態,可表現脈搏的速率、緊張度、流利度和均勻度。中醫脈診難學難精,連《脈經》作者王叔和也說"在心未了,指下難明",如今有脈波儀顯示脈波圖即可客觀詳實診斷和研究。   在台灣地區脈診儀結合電子技術、電腦科學及近代物理學,將中醫脈波圖形顯示在電腦螢幕,可作為臨床、教學與研究使用。其中最貝特色舉三位不同專家教授脈波圖說明。中國醫藥學院汪叔游教授自1976年開始開發脈波儀,以脈搏感應器、壓力轉換器、多頻道記錄器,將脈波圖與電腦相結合,使脈波圖、心電圖同步顯現,並將脈波圖給予一次導函數可看出斜率,記錄寸、關、尺與浮、中、沉建立一套脈波判讀的標準,為中醫脈診的科學化跨出一大步。第二位為交通大學魏凌雲教授於1980年利用頻譜能量比配合脈經中寸、關、尺與臟脯問的關係作為健康參考指標,認為正常人脈波的能量都集中在lOHz以下,這能量SER在低頻能量(10Hz以下)的頻譜與較高頻(10Hz以上)能量比大於100以上時,即處於健康狀態。若比值小於100則為氣衰。以SER(10)作為健康的指數,或氣的量度,判定健康、氣盛或氣衰。第三位為中央研究院王唯工教授於1987年認為脈波是血液壓力波流經各臟俯與心臟共振狀況的綜合表現,其利用傅利葉轉換,分析由壓力轉換器取得脈波,認為不同頻率共振波的強度各與不同臟俯的健康狀態相關連。目前這三種主要脈波儀以微電腦建立系統,可攜帶式的脈診系統,保留傳統垂直脈管壁的脈波,而西醫測量脈波大致為平行血管傳遞的壓力,主要為心臟血管系統,而中醫的脈波與整體臟俯有關。目前中醫脈診電腦輔助系統有病患資料管理系統,脈波與心電圖訊號擷取系統,脈波訊號分析系統,脈波訊號辨識系統,頻譜分析系統與脈診資料庫系統。   脈診是我國四診組成部份,中醫臨床運用切脈,與望、聞、問相互配合,作為診斷疾病的重要方法,也是辨證論治不可缺少的客觀依據,數千年來中國醫書對於脈學有許多典籍記載及發揮專著,但是脈象的認識要依醫師靈敏的觸覺,同時要有豐富的想像力和理解能力及經驗,但臨床醫師仍有;"在心易了,指下難明"的感覺,以致宋朝許叔微(1079一1154年)曾繪有仲景脈法36圖,及施發著《察病指南》運用圖象說明脈象形態特徵,繪製脈圖33幅。明朝沈際飛編著《人元脈影歸指圖說》記載有七表、八裏、十六怪脈脈圖,脈象示意圖直觀表現各種脈象的主要特點,對脈診傳授推廣起了重要作用。如今海峽兩岸不約而同開發高敏度脈波儀,運用現代生理學、生物力學、數學、生物醫學工學等多學科進行研究,相信未來脈診學能在中醫脈學基礎上,依據中醫脈學理論、運用現代科學方法,深入探討確立標準脈象圖形,使脈診更為客觀、數據化,以發揚我國特有的脈診學。